English

包青天的现代传奇

1998-10-05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据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人称“包青天”的包拯到底有多清廉?篇篇佳话代代传,至今已觉不新鲜。然而一段发生在当代的故事居然也能为这个问题提供一点佐证。

包公遗骨1973年首次出土于安徽合肥东门一带,人们发现包公的棺材是由金丝楠木制成的,这恰好与历史记载相符。鉴于包拯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,1985年合肥城乡建设委员会包公墓园筹备组决定,按照史料记载的样式重修包拯棺木,并仍以金丝楠木为原料,还历史以本来面目。

说来容易做来难。到哪里去找金丝楠木?金丝楠木生长于我国四川、云南等地,质地细密坚硬,香气馥郁,是制做棺材的极佳木料,但现代却已十分罕见。而包公墓一下子就需要长2.6米、直径22厘米以上的楠木22根。一封封电报陆续飞回合肥——四川无货,贵州无货,云南无货……

直到1986年12月依然毫无进展。包公墓园工程已渐近收尾,如果再拖延下去,就会影响次年墓园的对外开放。

怎么办?派人去找。墓园的老园丁葛盛炎和工程师王元顺肩负重任,登上了南下的列车,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盛产各种珍稀树种的福建省。

葛王二人走遍了福建八个县的山岭沟洼,金丝楠木依然杳无踪影。几乎绝望的时候,他们寻至漳州南靖县西各乡,乡林业站的人说联桥村可能有。他们当晚就赶奔联桥村,村民组长指点他们来到山脚下一位名叫包浩源的花甲老人家里。

待说明来意,老人竟激动地拍着胸膛说:“我是包拯35代后裔啊!”

原来,包浩源的先祖是从开封迁来此地的,一代代传人总盼着有朝一日去合肥寻根问祖,谁料想今天竟遇见了包公家乡人。他二话没说,领着葛盛炎等人在自家的自留山上艰难地搜寻了整整三天,终于备齐了22棵上好的金丝楠木。

墓园的讲解员这样解释这一奇遇:包公太清廉了,以至于死后千年,自己的棺木都只要自己的子孙提供,而不费国家资财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